督导办

详细内容
栏目导航

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

[2012-02-22] 作者:督导办 来源:督导办 浏览次数:946

  

 

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17期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中心思想提出了高瞻远瞩、意义深远的“四个必须”。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讲话充分凸显了广大教师群体的地位和作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在于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学校应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质量的重中之重。
  一、落实“四个必须”与高校教师责任内在统一
  高校的人才培育、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项职能已被普遍接受,这次总书记明确提出的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校第四项职能也很快成为大家的共识。那么,谁是实现这四项职能的关键主体?从高校教师、学生两个主要群体看,高校教师是实现这四项基本职能的主导者和践行者,即关键而直接的执行者和推动人。
  (一)高校教师应当具备高尚的教德和精湛的业务水平
  高校的根本任务培养合格人才,是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而高校当前普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育人意识谈化,育人没有放在重要而关键的地位。总书记讲话是对高校育人任务及其质量重要性的再次重申,进一步明确了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任务,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主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执行这个核心任务的关键主体就是高校教师,教师作为承担培养责任的直接主体,其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所培养和教育对象的能力和素质,影响所在学校的声誉地位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有一批好教师,就会成就一所好学校;有什么质量的高校教师,就会有什么样水平的学生。
  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内涵式发展改革的问题,比任何项目、任何时间更需要广大高校教师的直接深入广泛参与,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用教师的优秀品德学识来引导培育学生。“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劳动的主要手段是“言传身教”。培育优秀的“人”需要“人师”,培育优秀的“才”需要“经师”。人师教人为人之道,经师传道、授业解惑。同时,高校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教育活动来影响学生、培养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德艺双馨”、“术德并重”,要求教师要内外兼修,既要有高尚的师德师风,又要有精湛的业务水平。“人师”与“经师”的合一,“德”与“术”的统一,是时代的要求,是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所在,是必须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条件。
  平庸的教师会照本宣科让人昏昏欲睡说教而不能教,优秀的教师会解疑释惑让人茅塞顿开给人启迪。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向课堂、向教材要质量,就需要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而课程体系的改革设置、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由教师来决定。一是由教师精湛的业务水平来决定。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主要职责,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主导,教师应当严谨治学,刻苦钻研,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尤其要深入掌握所受专业的基础理论、发展方向、熟悉自己所授课程相关知识,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只有自己拥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才能安排好教学内容,解答好学生的疑问;也只有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和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使教出效果而“经师易遇”。二是由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决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长期反复讲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但主要针对学生而讲,要求学生自觉,忽视或对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重视不够。向课堂要质量,首先要求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到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中去。要让学生“忙”起来,教师得在教学上忙起来严起来,大学浓厚的学习气氛,是由教师对人才培养严格要求、重视教学所带来的,不是靠学生们的自觉。很大程度上,动力来自压力。
  (二)高校教师应当具有学术前沿研究的敏锐触觉
  “十一五”期间,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1/2出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2/3成果由高校完成。在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中,全国高校获得各类奖项超过70%。更准确地说,这些奖项、成果都是由高校的广大教师所获得和完成的。高校即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纵览当前教育环境,各高校在资源、声誉地位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其中科研成果的质量高低和数量多少越来越成为衡量和评价一所高校是否具有发展潜力、能否在同类学校中保持领先优势、能否具有较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高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是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赋予高校教师的职责和义务,也由世界公认的高校几大职能之一——科学研究这项职能所决定的。高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表面上看起来与教学有冲突,冲突在于教师的时间精力安排上,但从育人的需求上是根本一致的。从事科学研究学术研究归根结底是由高校培养人才的核心任务即关键职能所决定,也是教师能站好讲台教好书成为“经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前提。
  创新者教人创新,探路人引人探路。作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院校的高校教师,更不能局限于书本,更需要追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把握本学科、本专业领域内的前沿发展趋势。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本学科、本专业的相关问题,教师要有敏锐的触觉。不研究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不把研究的成果用于课堂教学,没有自己的研究心得来引导启迪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称职的高校教师。一名高校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和能否有独立或合作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教育越来越显得重要,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是教师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要求高校教师不能固守成规,要勇于前瞻,通过敏锐的触觉发现全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并将之转化为研究的动力,付诸实践。要进行创新教育,单科性研究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今科学发展的需要,多学科综合、跨学科发展是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在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也要勇于打破学科和专业的限制,运用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要通过集结和组建优秀的科研团队,变单打独斗为团队作战,举上下之力,集众人之智,形成加快科研产出的各项合力,积极促成产学研的结合,努力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过这些转化实践创新性教育。也通过这些举措,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作为科学研究人才集散地的智力优势,实现前沿研究的价值。
  (三)高校教师应当具有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有为才有位,高等学校通过向社会培养输送高质量合格人才、提供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承担着服务社会的职能,也通过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资源集中优势来发挥专家库和智囊团作用,以期更好地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由此,高校教师作为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主体,应当具有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主动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为国家、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政府的决策咨询贡献智慧力量。同时,通过服务社会锻炼提高高校教师素养,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自身应当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学,用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发展服务。尤其是像法学这门实践性很强的www.well188.org,更要面向社会为法治建设实际服务。在这方面,西南政法大学有着优良的传统和贡献。在建校初期的教师群体中,有来自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教员、有进军西南的第二野战军的干部,他们扎根大西南,爱国爱家、团结互助,以乐观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大西南的这片热土上,用自己的法学、政治专业知识为刚刚成立的共和国法治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重庆直辖之初,西政教师用自己所学之长,参与重庆市若干部地方性法律法规的“立改废”,使刚刚成立的直辖市在短短的一两年时间内就进入正常的法律法规运行。近些年,西政借教师实务锻炼之机,每年派出多名教师到市区县法院、检察院挂职,一是亲身参与法律实务实际工作,二是帮助指导基层司法部门的专业理论工作,为提高基层司法部门工作水平献计献策。针对前年、去年重庆市“打黑除恶”专项斗争,西政教师积极组织并参与有组织犯罪学术研究,运用学术研究成果提供法律政策咨询、提出修改补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议。
  实践证明,教师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的榜样作用可以很好指导、引导学生,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法理专业知识的同时,即教师以“专家的功力”向学生揭示“法理”之有情的同时,通过为司法实际服务引导学生解读“法之本相”,为学生将来成为有通人情怀的“法律人”奠定基础,也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赋予学生广博的视野,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以及永恒的道德精神。多年以来,西政教师正是努力服务法治建设,在服务司法实际同时,也成就自己的学术,影响和教育着学生。
  (四)高校教师应当具有文化传承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承担高等教育任务的大学要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既是高等教育思想和大学职能的新发现新认识,也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与时俱进极其重要的新任务。
  作为高校教师的高级知识分子,作为科技、文化、思想精英,正是通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进行着知识文化的传播、创造,正是通过这些与社会互动而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研究和传承优秀文化,传播创新思想文化,推动文化传播和交流,既是高校教师“高端文化人”基于自身职业性质和社会地位所应担当的天然使命,也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对高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高校教师作为“先生”,先行学习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知识成果,理应传承先进文化,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在传承前人知识扬弃旧识时积极创立新知,勇于思想创新,敢于思想创新,敢于学术理论创新,将传承和创新首先通过课堂教育教学,然后传播影响社会大众以延续传递后代。面对文化传承,高校教师应做一个有思想的读书人;面对文化创新,高校教师应是一个崇尚学术、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人。尤其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当下,要求高校教师保留“书卷气”,去掉“酸腐气”,多些学术勇气,坚守自身的使命,守护大学的精神,自觉抵制浮躁、急功近利和各种诱惑,努力追求真理,乐于知识创新,坚定不移地守护大学的精神家园,使高校教师在文化创新和知识服务中以其先进思想和品格影响社会、引导社会、培养教育学生,永远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成为社会的中坚脊梁。
  开放办学与对外交流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和现实形式。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高校教师作为不断增强对国外科技、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最新发展成果了解掌握的先行者、主力军,在宣扬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对外影响,培育提升了中国文化软实力。
  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
  培养高水平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没有一流的高校师资队伍,高水平大学建设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就根本没有保证,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是高校建设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西南政法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学校始终将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秉承“内稳外引、培育使用并重”的指导方针,综合考虑学科分布、学历层次、年龄结构等各项指标,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今年,学校提出了“师资建设年”这一年度建设主题。
  一是“筑巢引凤”,加大进人力度。学校在国内权威媒体上发布海内外高层次人次招聘公告,重点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级职称人才和海外著名高校博士,对于这些人才,学校愿意“不惜血本”地为他们创造更好成长条件。通过提供搭建科研平台、配备科研助手组建科研团队,对于学科领军人才,学校提供价值300万元精装修花园洋房免费居住八年或成本价购买资格等优惠条件,其配偶需要安置工作,学校予以安置,解除了高层次人才潜心科研工作的后顾之忧。学校还将协助他们申报享受中央或重庆市政府提供的其他资助。学校修订《西南政法大学人才引进办法》,拓宽人才引进培养渠道,吸引各种优秀人才来校工作。
  二是“借船出海”,着力实施“五大工程”。人才的成长需要积淀,需要周期,保持人才梯队的稳步提升是每所高校要抓紧抓好的大事。学校十分重视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内稳外联工作,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杜绝了“引进女婿气走儿”的不良现象。学校重点实施包含“国际化人才工程”、“中青年教学骨干工程”、“中青年学术骨干工程”等系统工程,积极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和赴实务部门挂职锻炼,提升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外语水平、教学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要结合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国(境)外接收大学的实际情况,按梯次顺序派出。学校人事部门将对接具有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学校,开展为期半年活一年的“一对一”课程学习、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等。学校努力通过搭建广泛的平台,打通人才成长的通道。
  三是“休养生息”,强化队伍日常管理。为了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鼓励和推动专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开阔学术视野,促进学术创新和科研发展,学校制定了《专家学术休假实施办法》,学术休假要求受聘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且在校服务已满五年,年度考核合格、全面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当然,对于“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等人员可以优先享受学术休假。专家在学术休假期间的工资、福利、校外岗位津贴等待遇不变,休假期间视为完成教学教学工作量。学校同时还制定并实施《西南政法大学博士教师津贴办法》,稳定具有博士学位高职称教师队伍。对于学校博士教师津贴由基本津贴、校龄津贴和科研资助费三部分构成。对于生活有一定困难的青年博士教师,学校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其配偶的临时性工作,并发放相应的劳务报酬。
  四是“讲评公示”,实施岗位考核聘用办法。学校修订了《西南政法大学岗位聘任办法》,适当调整教师职责和工作任务,增设科研专职岗位,细化考核规则;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制定《西南政法大学教师行为规范》,将师德表现作为岗位聘任、职称评定、年度考核和评优评先等的重要指标。我们充分运用在校内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的“一讲二评三公示”制度,将教师的考核由自我“讲述评比”与“公示评比”结合起来,通过讲述讲评,既评出了差距,也评出了干劲。
  总之,一所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建设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关键还是在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每所高校来说,这既是一个看似老生常谈的旧话题,其实更是一项长抓不懈的新任务。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  张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