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办

详细内容
栏目导航

以学生发展为导向 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

[2014-03-14] 作者:督导办 来源:督导办 浏览次数:1833

  

 

以学生发展为导向
    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1期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向,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必须放在提高质量上,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上来。围绕提高质量这一核心任务,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其中就包括完善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真正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确实保证教育质量评价的学生发展导向,是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需加强两方面内容
高等学校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与创新,建立起了教育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加强了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评估与监控。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来看,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用非所学,另一方面是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持续走高,各个学校自我评估所报告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优良率基本上都在90%以上。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除了劳动力就业市场变化等外部因素以外,还在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尚存在一定的偏差,对某些核心内容的关注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
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与监控无论是院校自我评估,还是外部机构组织的各种评估与认证,都必然会涉及学生的学习表现,都会设计一些指标来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测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这些方面都只是一个补充,并未成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的重点。现行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的重点仍然指向教师教的活动,侧重评估教师教的活动的内容质量、活动质量、过程质量和效果质量,而对学生学的活动及其质量缺乏有效的评价与监控,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学生学的活动的支撑条件、学生学的活动的实际效果,以及学生是否经历了有意义的教育活动、获得了有价值的教育经验、增强了未来人生成功的可能性等方面被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学生学习活动及其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当然之意,又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其他方面的关键因素,应当围绕其开展一系列有效可行的质量评价与监控,以增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的完整性。
加强对学生发展潜力的测量与评价。高等教育质量既是一个当下的概念,更是一个长效的概念。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必然要对正在进行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学习实践活动进行评估,以促进教育活动及其质量的及时改进;同时,也应当对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学习实践活动的长远影响进行评估,以促进教育活动及其质量的持续改进。受传统的高等教育时空观念的影响,现行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局限在高等学校内部、局限在学生在校受教育期间,缺乏对学生在校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对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的影响的有效测量与评价。从学生这一利益相关者自身的角度来看,其所受教育的当下质量表现固然很重要,但其最终目的还是将来在职业生涯中有着更好的职业表现与职业发展,因此要加强学生发展潜力、职业生涯发展质量的测量与评价。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的构建要进行两个方面的转变:从重教师教的活动转向兼顾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从重学生在校学习质量转向兼顾在校学习质量与发展潜力、职业发展质量,以建立起学生发展导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
二、学生发展导向的高等教育质量维度
质量定义或者质量维度有多,戴维•加文在对流行的各种质量定义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8个质量维度,实际上反映了对质量内涵、标准的选择。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受质量观的影响,或是关注专业标准维度,或是关注学习产出维度,或是关注行业用人标准维度。基于学生发展导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应当包括以下几个维度。
1.满意度
满意度是指学生对高等学校提供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服务满足自身需求的程度的评价。满意度主要考量的是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条件、内容、水平与质量的主观评价,其主要参照系是学生的主观感知,主要观测点是教育“输入”及其“过程”。这里的“学生”既包括在校生,又包括毕业生;“教育服务”既包括属于教育活动范畴的教学计划、教学活动等各个方面,又包括属于教育服务范畴的教学管理等各个这方面;“需求”既包括学生的共性需求与普通要求,又包括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人偏好;“评价”既包括学生的主观感知和评价,又包括各种客观数据。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前提是人民对教育质量的满意,人民对教育发展速度、发展规模、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是否满意,是衡量是否办好了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标准。具体到高等教育,就是要特别关注高等学校学生及其毕业生对高等学校教育活动、教育服务及其质量是否满意,并根据学生满意情况来改进人才培养活动和质量保障体系。日前正在推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工作,要求学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的调查与测评,高等学校要以此为契机实现学生满意度调查与测评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2.进步度
进步度反映的是学生所受教育过程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增值效果。进步度测评的主要是老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其主要参照系是学生的能力发展,主要观测点是教育活动结束之后与活动之前所形成的能力差异。因此,与满意度主观评价相比,进步度是对能力变化的一种客观度量。进步度评估改变了大学以往过多的以“输入”为标准、以经验判断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重点测评各项教育活动和教育服务对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的实际意义,形成一种以教育过程、成果和绩效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学生的能力、需求、个性特征的差异性明显加大,基于同步的标杆式的质量评价模式已经不再适应,转而强调质量评估的个性化,即尊重学生的个别需求和个性特征;强调质量评估的基准化,即着重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一个基本的标准;强调质量评估的增值性,即着重评价学生是否有所发展、发展幅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基于进步度的质量评估所获取的质量信息才具有院校和国际的可比性。
3.适应度
适应度反映的是学生学习内容、能力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适应度评估的主要目的是考量学生对于社会需求的适应、满足能力与品质,其主要参照系是社会需求,主要观测点是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同社会需求之间的同步程度或者落差大小。这种评估的主体既包括高等学校,也包括社会用人单位,后者更为重要。适应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学有所有。这一维度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适应度的评估要兼顾变化与能力两个维度:学生对当前社会需求的适应程度;学生对未来社会需求的适应程度。适应度评估既可以是已经发生的适应能力与程度的评估,即通过毕业生在劳动力就业市场获得的就业机会、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等反映已经发生的教育活动的适应度;也可以是正在发生的或者尚未发生的教育活动对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的预测,即通过教学计划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活动同社会需求之间的匹配度的分析,判断其可能的或者未来的适应度。
4.发展度
发展度指的是学生所受教育活动对其未来职业发展前景、职业生涯发展质量的贡献度。这一维度考量的是教育活动对学生毕业后工作、生活的长远影响,其核心是毕业生的职业胜任能力、未来发展潜力。著名物理学家劳厄在讨论教育问题时曾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时所剩下来的东西。”同样的,高等教育质量本质上不是学生在校时的各种表现或者能力,也不是学生毕业时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而是当离开学校时间越来越长,所学的具体知识在工作和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少时,毕业生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自主学习、自主进步、自主发展的能力。
适应度更多的是反映学生从高等学校毕业时、毕业后一段时间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满足能力与程度,发展度的主要参照系则是人生价值和奋斗目标,主要观测点是学生发展的速度和后劲。高等教育质量最终要通过毕业生的人生价值的实现和社会贡献来体现,开展发展度评估有助于对整个教育体系进行反思和变革,坚守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内在本质。
三、学生发展导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项目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要以具体的质量评价与监控项目为依托,相对而言,目前立足学生发展导向的质量评价与监控项目还比较缺乏。因此,要针对前面所提出的4个质量维度开发、设置、整合相应的质量评价与监控项目,面向不同阶段的学生、围绕高等教育质量的不同方面开展多种质量评价与调查,进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
面向在校生的教学满意度调查在校生教学满意度调查在保持其教学质量信息收集、教师教学考评定级等传统作用以外,在评估指标设计、调查方法选取、调查结果运用等方面还应考虑到这一调查对学生学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要调查在校生评价为满足其期望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服务有哪些?没有满足其期望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服务是哪些?期望获得但并未享有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服务有哪些?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服务中哪些是其并不需要和并未期望的?哪些教育活动和教育服务对于学生提升满意度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教学满意度高低的关键性因素是哪些?学校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服务是积极评价的,哪些是消极评价的?
面向在校生的学习投入度调查。在校生学习投入度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指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向活动,老师教的活动状态及其效果与学生学的投入状态及其效果相辅相成。学生学习投入程度既是反映教育质量的指标之一,又是影响教育质量的要素之一,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学生发展导向的在校生学习投入度调查主要调查学生在学业上投入的时间、财力和精力,学生对待学习的心态、习惯,学生学习活动的计划性,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学生对学习紧张度的感受,学生学习过程的挑战性和激励性,学生学习活动的项峰体验等方面。
面向应届毕业生的教学质量评价应届毕业生的教学质量评价与在校生教学满意度调查主要针对具体课程、某个教师有所不同,主要是收集和分析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对整个在校期间所享受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服务的质量的总结性评价。与在校生教学满意度调查相比,毕业生离校之际,一方面对学校教学活动和服务质量记忆犹新,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感知;另一方面由于这项评价不再针对具体课程和教师,一些人为影响大大降低,有助于进行更加客观的评价。面向应届毕业生的教学质量调查主要考查学生对整个在校期间教育活动和教育服务的主观评价,学生自身学业成就和能力发展情况、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对自身职业胜任能力的信心,教育活动和教育服务的改进意见等。应届毕业生的教学质量评价可以设置为所有毕业生离校前都必须完成的一个环节,通过网络来完成;也可以设置为毕业生离校前通过网络自愿完成。
面向往届毕业生的教学质量反馈评价往届毕业生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反馈性评价所提供的信息对于高校改进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学生离开学校工作一段时间后,评价的标准和参照系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学校或者自己预设的学习目标,其观测点从是否达成预设目标,转向在校期间所学的东西是满足社会需求;从在校期间对教育活动和教育服务的主观感知,转向对所学知识、教师教学活动的批判性反思。往届毕业生教学质量反馈评价除收集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活动及其质量的评价信息以外,还应注重收集毕业生对于调整培养目标、完善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注重收集毕业生作为在岗人员对未来人才应当具有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的意见建议。往届毕业生的教学质量反馈评价可以是在某个时间段通过电子邮件集中向校友发出函件,请其填写好问卷后予以返回;也可以是在校园网上进行网络调查,校友可以随时填写和反馈信息。
面向社会用人单位的毕业生发展状况和发展潜力调查高等教育质量必然体现在高等教育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和引领能力上,这要具体通过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评价来反映。社会用人单位的评价包括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程度的评价、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的评价、毕业生发展潜力的评价、社会用人单位满意度的评价等。高校要通过建立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调查网络,广泛、及时收集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和职业发展信息,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评价情况,跟踪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建立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数据系统。
四、学生发展导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的构建
基于学生发展导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除了上面所提出的5种类型的评价和调查以外,还包括其他类型的质量调查与评价。国家、地区和高等学校应当各自侧重开展相应的高等教育质量调查,进而整合成一个集成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
科学设置全国性、区域性高等教育质量调查与评价项目。国家、地方政府要选择若干有价值、高等学校难以独立完成的高等教育质量调查,设置全国性、区域性高等教育质量调查项目。比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遴选都要求收集毕业生有关信息,特别是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方面的数据,而这一方面仅靠高等学校自身是很难完成的,难以获取大量的、系统的有效数据,需要政府来统筹进行。全国性、区域性高等教育质量调查的目的,一是为社会公众理智选择高等教育、社会用人单位合理聘用高等学校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二是为高等学校提供全国性、区域性高等教育质量信息服务,以促进高校改善人才培养活动;三是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与决策提供信息支撑,以夯实决策的客观数据基础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自主开展有特色的教育质量调查与评价项目。高校要加大学生发展导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活动及其体系建设力度,要结合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有特色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并及时准确地公布相关数据和信息。高校要在政府和社会中介机构开展的全国性、区域性高等教育质量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调查。这有两种做法,一种是进一步验证和核实本校的数据,并进行校际比较,进而准确把握学校的真实情况,确定学校在全国的地位;一种是作为全国性、区域性高等教育质量调查的补充,全国性、区域性高等教育质量调查侧重收集共性的、面上数据,两者互为补充。
加强高等教育质量数据库建设。当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相当一部分问题是源于相关信息的缺乏,高等教育质量评估面临的一个困难也是缺乏长期、连贯信息的支撑,因此,要有计划地收集、归纳、比较和分析高等教育质量现状及其变化等方面的信息,建立、更新高等教育质量数据库,并注重高等教育质量数据库挖掘和深度分析。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信息公开激励机制,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与质量信息的发布与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