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办

详细内容
栏目导航

构建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2015-04-28] 作者:督导办 来源:督导办 浏览次数:10596

  

 

构建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5期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强调在实践教学资源条件得到发展的同时重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教学科研协同能让学生感受鲜活的研究过程,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旋律。
●有效运用激励机制是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能调动学生从事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是高校科学发展和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必然诉求,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这给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培育更多的创新人才,全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构建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高校更好地优化实践育人机制,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所谓创新是指在前人创造成果的基础上,能够运用一定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取得新的突破,包括做出新的发现、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开拓新的领域等。简而言之,创新就是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并按照新关系形成新的成果。所以创新人才就是培养人们具有发现事物之间新关系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创新人才的核心内涵,即指人们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
创新人才培养其本质就是围绕人的知识、能力、品德等全面提升其创新素质,而实践正是培育创新素质的途径和桥梁。实践教学内涵是一种强调能力培育的教育理念,具体表现为这一教育理念渗透于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蕴涵、体现这一理念的各种教学手段、教学环节以及教学手段等,就构成了实践教学的外延。将与实践教学活动有关的各个要素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具象为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结构复杂的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是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策略实现实践教学在规模、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均衡。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深入推进,高校实践教学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实践教学场地不断扩大,实践教学设备数量不断增加,极大丰富了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但数量规模扩张往往需要空间和人员保障,并非直接带来效益最大化。要发挥实践教学资源条件的效益,就需要提升高校内在软实力,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充分挖掘实践教学内在潜力,实现实践教学资源条件合理有效利用,以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提供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氛围,从而实现对创新素质的有效培养。可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就是要实现以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为前提的实践教学资源条件扩张,强调在实践教学资源条件得到发展的同时重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实践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始终跟创新人才培养息息相关,呈现以下的发展趋势:实践内容由验证型、认知型向设计型、研发型、综合型发展,实践教学平台由单一课程实践教学小平台向综合性实践教学大平台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实践教学开展由课内实践、专业训练向针对学生的创业训练、科研训练项目、科技创新活动等个性化方向发展,实践教学由正常时间开放向全天候开放发展的个性化趋势;结合教育信息化技术,由实体实验向虚拟仿真实验方向发展,虚实结合让学生体验虚拟仿真技术,进行虚拟仿真训练的虚拟化趋势;组织国际合作交流实习、开展国际工程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国际化趋势。

冷静审视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现状,不难发现实践教学的发展依然滞后于其内涵建设的要求,致使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存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实践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资源配置欠佳等诸多问题,制约了实践教学效益的提高,造成学生被动实践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束缚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要妥善解决实践教学中存茌的问题,根据实践教学发展趋势,必须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创新实践教育四年不断线的“以实践为主线,以创新为导向”全过程创新理念。在创新理念的引领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总体思路(如图1所示):紧密结合学生发展需要,从推行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科研协同发展、整合实践教学优质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激励机制四方面深化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建设;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要,从推进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国际化合作交流两方面适度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外延发展。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两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促进创新人才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图1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三、紧密结合学生发展需要,深化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建设
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推行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性,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潜质,让学生个性和特长得到健康发展。推行分层次、开放式和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在分层次实践教学中采用基础创新性实践、专业基础实践、综合设计实践、创新性实践四层次相结合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为基础创新性实践,紧密与理论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对专业感性认知;第二层次为专业基础实践,主要为专业课程实践和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注重培养专业技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第三层次为综合设计实践,主要为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科研训练计划项目,自行设计实践方案、制定参数、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实践现象,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强化综合性训练的效果,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层次为创新性实践,主要为重点实验室与个性化实验室的创新实践等,培养了学生探索未知的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四个层次紧密结合,在所有基础创新性实践中都设置设计性实践,在专业基础实践中设置综合性实践,在综合性设计实践中设置创新实践,形成层次分明、各有侧重、互相促进的渐进性实践教学体系。
整合实践教学优质资源,着力提升实践教学效益。加强实践教学优质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资源优势,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统筹实验室建设资金以及各项实践教学投入资金规划,合理布局,建立仪器设备公共平台。把实践教学中心及学科的科研基地整合在一起,由仪器设备公共平台统一建设和管理,打通实践场地和仪器设备资源壁垒,实现实践教学信息资源的完全共享。其次,促进实践教师融合,优化师资结构。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加强学术交流,拓宽教学科研知识领域;发挥专业学术带头人的示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实践师资队伍建设;以“内培外引”为手段,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形成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实践教师队伍。再次,建立实践教学资源时间、空间、内容“三维”开放机制。建立实验室及大型仪器信息化平台,学生可以提前预约实验室或仪器设备,在完成必做实践项目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身能力自由地选择实践项目内容,真正体现开放式实践教学的内涵。
促进教学科研协同,科研反哺实践教学。教学与科研的协同是指通过二者的结合,提高教学和科研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升学生个体的创造效能,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造更好的环境。教学科研协同能让学生感受鲜活的研究过程,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旋律。要加强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内容有效转化,有针对性地将现代的科研成果由浅入深地融入实验教学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将最典型的科研成果经过凝练、整理、补充进行综合设计性、创新性实践教学环节中,增加学生对学科前沿的了解;将具有社会应用背景的实习、实训活动,融入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努力做到寓科研于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打通教学和科研资源壁垒,支持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能充分享受学科发展的资源,促进创新实践。积极鼓励低年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早进实验室或科研团队,激发内在的创新潜力;让高年级的学生和研究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自由选题、自主研究。同时鼓励各专业教授结合自身科研工作,设计出一定量的适合学生的创新性实践项目,通过双向选择,将一部分学生参与到自己的课题组进行科学研究活动。
创新实践教学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效运用激励机制是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能调动学生从事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需求为切入点,研究不同学生需求所采用的激励机制,夯实第一课堂,力拓第二课题,不断完善实践考核体系,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全面评价学生实验课程成绩,采用“过程评定+结果评定”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改进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过程评价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参与实践课程情况、实践方案设计、实践操作过程和实践总结展示等表现进行评价,侧重评价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设置创新学分认定的标准,开展创新实践项目可以认定创新学分,还可以替代实训、实习、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可以得到免费培训机会,对获准立项的创新项目获得基金资助,并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