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高教信息>文章内容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时间:[2011-07-08]来源:党政办公室 作者:党政办公室 点击:1014 次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旗帜90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全国高校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坛发言摘要

 


 

  编者按

 

    90年前,在中国人民改变民族命运的壮阔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九十年峥嵘岁月,九十载光辉历程。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艰难中奋起,在探索中前行,在奋斗中壮大,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和艰苦奋斗,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飞跃,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一个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谱写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历史深刻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教育部社科司、教育部社科中心、中国教育报在京召开“全国高校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坛”,来自全国高校的专家学者和高校负责人,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光辉历程、宝贵经验及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基本经验进行了研讨交流。现将部分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和观点摘要刊登,与读者共同分享。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复旦大学教授 顾钰民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性研究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化。中国化研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个实践过程。在中国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是能够指导中国实践的具体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没有中国的实践,就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中国化的意义在于,它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理论不只是停留于基本原理层面,而是有了具体的内容,显示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并成为能够指导中国实践的理论。

 

  时代化是整体性研究的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也必然体现时代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突出两点:一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具有时代性,随时代变化而发展,回答时代提出的挑战;二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具有世界性,解释世界发展的现象,揭示世界发展的趋势。当代马克思主义要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基本制度合作竞争、共同发展的问题作出回答。两大制度之间的基本关系由敌对转向合作竞争,在合作中相互竞争,在竞争中共同发展。同时,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对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超越了发达国家的界限,成为世界范围的现象;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全球化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这些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没有预见到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必须对此作出科学回答。

 

    大众化是整体性研究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的立足点。大众化研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有效地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人民,使人民群众接受、认同、应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立足于以下三点:一是把发展马克思主义同宣传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架起理论与大众之间的桥梁;二是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刻而简洁的道理深入到群众中去,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变为人民群众形象的生活逻辑;三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理论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力量。大众化是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力量转变为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力量的基本途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过程:一方面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以生动活泼、简洁明了的形式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另一方面,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人民群众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和感受这一理论。这样的大众化才是有实在内容的,才是把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的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经验

 

武汉大学教授 石云霞

 

    “坚持”与“发展”相结合:既不丢“老祖宗”,又敢于“讲新话”。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其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老祖宗”不能丢。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又是时代的真理,必然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要敢于结合新的实际“讲新话”,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反‘左’”与“反右”相结合:既反对思想僵化,又反对自由化。“马教条”、“洋教条”都会危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党90年来,我们党始终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不断地反对“左”和右的错误倾向中,排除各种干扰,谱写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宏伟篇章。

 

    “破旧”与“立新”相结合:既敢于突破陈规,又勇于创立新说。“破”,就是要敢于破除已经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自我超越中与时俱进,永葆生机与活力。“立”,就是要有科学的创新精神,敢于创立新说。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批判”与“借鉴”相结合:既坚持古为今用,又坚持洋为中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既坚持古为今用,又坚持洋为中用,在批判与借鉴的结合中整理中国的典籍,学习外国的长处,创造出新的、有中国风格和气派的新思想,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着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始终代表着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真理”与“价值”相结合:既坚持科学精神,又体现人文关怀。坚持真理原则,就是坚持科学精神。坚持价值原则,就是体现人文关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是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完美结合。

 

    “民族”与“世界”相结合:既立足中国实际,又坚持世界眼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首先要立足中国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体现“民族向度”。同时,必须坚持世界眼光,体现“世界向度”,在“民族”与“世界”相结合的双重向度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既依靠集体智慧,又尊重群众创造。“从群众中集中起来”,是实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到群众中坚持下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相结合的过程。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反对“空洞的理论”,又反对“盲目的实践”。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相结合,关键是坚持和弘扬以实事求是为核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深层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秦宣

 

    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成熟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三条:

 

    第一,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不断进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从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视为破坏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行动指南,视为我们观察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的科学方法。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已经写进了宪法。90年来,我们党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两次结合”,产生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正是依据这两大理论成果,我们才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

 

    第二,始终代表并着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本色,也是共产党的政治宗旨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根本立场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富民强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正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9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围绕着如何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展开的。正因如此,其才能被中国人民所接受进而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正因如此,在革命战争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才始终跟着中国共产党,前赴后继、坚贞不渝;在和平建设年代,广大人民群众更是满怀信心地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

 

  第三,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着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是一个始终关注着自身建设的政党。每到重要历史关头和关键发展阶段,我们党都会自觉地总结、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提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新思路。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开创历史新局面中成长,在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中成熟,在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中壮大。通过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经验,我们党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解,逐步认清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通过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掌握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客观规律;通过总结国内外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验,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坚持真理、修正错误,逐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北京大学教授 沙健孙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他在1921年的成立不是偶然的。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建党奠定了阶级基础。在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西方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在欧洲战场上厮杀,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比较迅速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力量也随之进一步成长起来。据专家估算,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已经达到260万人。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推动这场斗争发展胜利的主力军。

 

    第二,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建党提供了思想条件。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推动中国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十月革命,确实使陷于彷徨和苦闷之中的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他们中的一些人,经过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比较,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集合起来。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他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思想条件也逐步具备了。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给先进的知识分子以真切的教育。“五四运动中有一部分学生领袖,就是从这里出发‘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初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的知识分子,其思想感情进一步转变到工人阶级方面来。同时,一部分工人由于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而提高了阶级觉悟,他们真正成了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这样,五四运动就“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他的成立具有重要的历史特点。一方面,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另一方面,他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以及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遇破产之后。他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从来就有勤劳勇敢、富于斗争的传统。他们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力量的领导核心。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局面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

 

  中国共产党刚成立时,只有几十个成员;28年以后,他就成了领导着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今天,它拥有8000多万成员,带领着13亿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上胜利前进。历史说明,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社会前进方向的新生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五四时期优秀知识分子的必然选择

 

郑州大学教授 吴宏亮

 

    中国共产党是在五四时期中国一批最优秀的知识分子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回顾和总结五四时期优秀知识分子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对于我们坚定理想信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渊源。五四时期的优秀知识分子,是在“打倒孔家店”的呐喊声中走向并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这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矛盾的画面:一方面,这些优秀知识分子是在饱读经书和良好的儒家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另一方面,他们又共同认为,在当时不“打倒孔家店”、不颠覆封建主义,就不能解放思想,就不能接受新的主义。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的出现,正是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恪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化心理的必然结果。

 

    近代中国国情的发展所致。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和中国人民所接受,根本上说是此前几代中国人屡挫屡奋、接力不息的结果,是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一是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体用错位。在封建主义痼疾的躯壳内移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其良苦用心必然化为一簇泡影。二是农民阶级小知识分子的理想破灭。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乃至同盟会时期的会党活动,由于缺乏先进的思想作为指导,均遭覆辙。三是资产阶级维新方案的转瞬即逝。甲午战败,面对民族存亡,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变法,但由于不敢发动民众,只靠“孤家寡人”的光绪皇帝,实在苍白无力。四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功败垂成。由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的弱小,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干预下,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夺取,革命功败垂成。

 

    面向世界的重要启示和收获。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丑恶,以此为鉴,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放弃了西方民主主义的方案。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给中国树立了榜样。中俄两国具有较多相似性。这使中国人民备受鼓舞,看到了争取民族解放的新航向。

 

    社会条件成熟基础上的坚定选择。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无产阶级也随之壮大、觉悟起来。到五四运动时,中国工人阶级的人数猛增到200多万,已能自觉地担负起历史使命。中国工人阶级力量和运动的发展,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有了传播的实际价值,预示着这场旷日持久的革命的接力棒将由无产阶级接下,这就为优秀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找到了一个新的结合点,宣告了马克思主义即将在中国诞生。

 

    五四时期优秀知识分子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选择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湖南科技大学教授 刘建武

 

    中国共产党选择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形成了一个涵盖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完整思想体系,渗透和体现于这个体系之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永远不会过时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获得解放的思想体系,始终把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看作自己的神圣使命,它的阶级性与真理性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开放博大的思想体系,吸收和改造了世界上最先进、最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具有极大的包容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根本上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毫不动摇地选择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有机统一的伟大真理。

 

    中国共产党选择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作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艰辛历程,但是,都未能从根本上使中国摆脱贫弱屈辱的命运。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命运发生了变化。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三大历史性转变、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清楚地告诉我们,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取得的每一项伟大成就,都是共产党人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不断变化发展着的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正确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选择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是由历史的规律决定的。一个社会的思想领域,总是由统治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都不会允许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在社会主义中国,鼓吹“指导思想多元化”,无非是为了用资本主义价值观取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科学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不论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发生多么深刻的变化,我们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指导思想上不能搞多元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胜利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陈先达

 

    一个人寿高九十,值得庆贺,一个政党同样如此。可最值得庆贺的,不单纯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已经有90个年头,而是因为这是极不平常、极为艰巨而又极为辉煌灿烂的90年。对照苏联解体和苏联共产党亡党的结局,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不断走向胜利的历程,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其中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命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实际相结合的一条理论原则,而且是必须路线化、政策化和方针化的实践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世界共产党中唯一经过20余年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党;是革命胜利后在近30年中探索如何走自己的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党;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奠定后主动进行社会主义自我改革的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这330年中,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胜利。

 

    就苏联来说,列宁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榜样,产生了列宁主义。列宁主义既具有俄国特色又具有国际意义。但苏联共产党并没有确立马克思主义必须俄国化的理论观念和实践观念,没有一条与苏联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取得成就但后劲乏力。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任何非意识形态化,或指导思想多元化,都贻害无穷。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从边缘化到完全失去话语权,表明政治危机在酝酿,一旦酝酿成熟就会乱象丛生,危及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安全。

 

    有西方学者说过,只要给我一个麦克风和电台,我就可以把这个世界翻过来。可现在不是麦克风和电台的年代,而是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斗争方式更加现代化、多样化、日常化、软性化。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只要意识形态领域被撕开一个裂口,更多、更大的裂口就会沿着这个裂口不断撕裂、延伸、扩展,导致社会重心倾斜和人心涣散,最后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崩溃与解体。

 

    近年来,党中央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大力提倡和宣传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重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都是为了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防止重蹈苏联的覆辙。苏共执政70年,亡党失政;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执政60多年,朝气蓬勃。我们有自己的成功经验,继续发扬;我们有苏共的教训,前车之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对人类、对世界,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程和动力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韩振峰

 

  90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第一,从我们党90年的实践创新历程来看,党的先进性建设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实现了三大实践创新。一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为率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围绕这一先进性要求,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时代所赋予的光荣使命。二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为率领全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并迅速掀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围绕这一先进性要求,我们党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三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为率领全国人民开辟一条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围绕这一先进性要求,我们党果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中华民族找到了一条走向繁荣富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从我们党90年理论创新的历程来看,党的先进性建设经历了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方面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四个阶段的理论创新历程。一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先进性建设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建设理论,形成了毛泽东关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体系;二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主题,形成了“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的科学理论体系;三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形成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内容的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四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大以后,紧紧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主题,构建了一整套关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三,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发展历程中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并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主要取决于四大内在动力。一是根本动力,即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二是精神动力,即始终坚持并实践党的指导思想和思想路线;三是现实动力,即始终坚持并实践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四是目标动力,即始终坚持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经验

 

兰州大学教授 刘先春

 

    我们党在90年的发展历程中,探索形成了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一系列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是推进党建科学化的思想基础。党的建设科学化,是我们党顺应时代、遵循规律、富于创造、实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前提。党的建设科学化,首先是指导思想的科学化。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才能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

 

    第二,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是推进党建科学化的内在动力。我们党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使我们党充满生机和活力。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既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既要善于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党的建设中的难题,又要善于用创新的思路探索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先进性的途径,努力做到理论上不断发展,实践上不断创新,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第三,坚持巩固群众基础是推进党建科学化的力量源泉。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必须始终为了人民群众,始终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人民群众的支持为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提供了群众基础,人民群众的监督为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提供了科学保证。正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监督,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推动了党的建设科学化。

 

    第四,坚持加强党内民主是推进党建科学化的根本体现。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就是强化和保障党员在党内的政治权利,充分调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党的生机和活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坚持和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根本体现。我们党坚持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党内民主推动了党的建设科学化。

 

  第五,坚持培育优良党风是推进党建科学化的有效保证。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反映党的基本特征和内在品格的整体精神风貌。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根据自身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卓有成效地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切实从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等方面全面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为党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保证了党的建设科学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党领导社会建设的实践和经验

 

南开大学教授 刘景泉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明确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以人为本,实质是以人民群众为本。这一理念,既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群众路线的继承发扬,又是在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基础上提出来的。从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到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发展理念不断成熟。

 

  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把握社会建设的道路方向。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在这一根本的方向问题上,党先后提出并贯彻了共同富裕原则和社会公正原则。为维护社会公正、实现共同富裕,党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使广大工农及其他阶层群众中的多数都能逐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防止出现少数人暴富、多数人贫穷的局面。

 

    围绕优化社会结构,制定社会建设的相关政策。党把调整和优化社会结构,确定为社会建设的中心任务。在调整阶层结构方面,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妥善处理阶层关系。在优化分配结构方面,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解决城乡、区域、阶层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在改善就业结构方面,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建设的各方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从而明确了新的社会管理的领导体制。今年,党中央又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总体思路,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按照统筹兼顾方针,营造社会建设的良好环境。社会的稳定有序运行,是社会建设的根本保证,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人民的安居乐业。党在实践中形成并长期坚持了“统筹兼顾”的战略方针,即统筹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兼顾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从而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各项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新世纪新阶段,党立足时代条件,运用战略思维,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为社会建设营造了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国际环境。

 

想方设法让老百姓过好日子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张静如

 

    党成立至今,已走过了90年。这90年的历程,就是想法设法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的历程。

 

    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确定的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目标这个大主意是绝对正确的。28年间,虽然一直在打仗,但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的地区,始终没有忘记在艰苦的条件下尽力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比如,1938221,晋察冀边区政府公布《边区垦荒单行条例》,鼓励农民垦荒,从法律上保障垦荒者“无租垦种”的土地所有权,调动起贫苦农民垦荒的积极性。这种做法,在各根据地都有。据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19465月的《陕甘宁边区社会救济事业概述》记载:1940年从河南来到陕西富县的难民陈长安,经过三年的垦荒生产,一家的日子过得还不错,1943年地里打的粮食足够吃两年的。在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确实在逐步提高,比起同一时期国民党统治的农村地区的农民生活要强得多。

 

    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开始执政,到1956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改造私有制过程中,由于坚持工业化,社会生产力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68亿元,比起1952年的679亿元增长了很多。薄一波在1956年写的《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中说,从1953年到1956年这四年中,老百姓的生活逐步得到提高,如职工的平均收入增加了25.3%,农民平均收入增加了10.7%。这一阶段,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比较好。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就要大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全国老百姓的强烈愿望。问题是,在实践中人们开始着急了,不但没能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反而把原来的好日子弄得更差了,造成全国性的经济困难。

 

    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文化大革命”结束,邓小平复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社会的发展从此走上正轨。邓小平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经验,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坚持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正确决策的指导下,经过全体党员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发展,到2010年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家底厚了,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从中国共产党9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出好主意、想好办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只有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和不断发展党的先进性,才能让老百姓更加信任,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只有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各职能部门相互协调,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推进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西南大学教授 黄蓉生

 

    坚持思想发动,提高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学习认识。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由自发上升到自觉,调动每一级党组织的积极性,凝聚每一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力量。

 

    坚持内容驱动,明确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学习任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着眼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眼于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着眼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工作活力;着眼于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帮助党员干部明确学校在现阶段的基本职责、主要任务、发展路径和奋斗目标,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坚持规范带动,健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学习制度。要将党委中心组学习纳入学校党建工作的目标管理,制定党委中心组学习考核办法,形成定期检查、年度考核等一套考核机制,全面、准确地评价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情况。要加强对学校院系党组织中心组学习的监督与检查,把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综合考核评价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形成注重学习的用人导向。

 

    坚持方式推动,创新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学习形式。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党员干部学习培训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主题教育活动。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坚持运用专题学习研讨、形势任务教育、党课报告、读书交流等学习抓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加强个人思想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展网上党建理论研究、党建论坛、网上党校、网上党课等活动。

 

  坚持环境促动,营造推进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学习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文化熏陶、道德培养潜移默化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深入开展“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活动,以优良的党风促进校风、教风、学风等“三风”的形成,为建设教师队伍高素质、学生高质量、科研成果高水平的“三高”大学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成效转化为提高办学治校能力、教书育人能力、管理服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

 

上海政法吉祥坊国际娱乐官网_www.well188.org教授 张远新

 

  中国是历史悠久、文明隆盛的国度。但是,进入近代,由于社会制度腐败和经济技术落后,中国逐渐衰落。1840年以后,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曾经欺凌过中国,中国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救亡图存,成了一代代中国人的神圣使命。但是,或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或由于指导思想的落后,或由于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或由于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一个个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都失败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历史性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理想,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充分相信、依靠和团结人民群众,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团结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前仆后继、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制度基础。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累了重要经验,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赋予了中华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

 

    中国共产党90年来领导民族复兴的奋斗历程,波澜壮阔、绚丽多彩,蕴含着极其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民族复兴。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理论基础。二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走自己的道路,依靠自己的力量,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立足点。三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目的。四是坚持统一战线的方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五是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