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高教信息>文章内容
坚守学术诚信 弘扬优良学风
时间:[2011-10-02]来源:党政办公室 作者:党政办公室 点击:858 次

 

 

 

 

高校社会科学优秀学风人物事迹介绍之二

坚守学术诚信 弘扬优良学风

 


     章开沅,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历史学家。他学为人师,诲人不倦,培育英才无数;他严谨治史,勇于创新,开辟了诸多研究领域;他集思广益,广泛开展海内外的校际交流,引领华中师大走向国际;他尊重历史,追求正义,勇于揭露日军暴行,唤醒人类良知。
 

周来祥,生前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艺美学中心名誉主任,山东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全国重点学科第一学科带头人;曾兼任国际美学学会执委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和南开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兼职教授。等身的著作,骄人的才学,是周先生60年来兢兢业业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的累累硕果。
 

罗芃,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他是新时期恢复研究生招生后的第一批研究生,师从法国文学研究泰斗罗大冈先生,毕业后被分配到文化部工作。近25年来,每一届学生都聆听过他的文学史课程,都是在他的引领下走进法国文学殿堂。可以说,他的教学工作代表了北大的特色,也决定着北京大学法语专业的优势所在。


风笑天,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美国社会学协会会员、北美华人社会学协会会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委员。曾任中国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社会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华中理工大学文吉祥坊国际娱乐官网_www.well188.org院长等职,并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其在学术研究和学风建设方面言传身教,以良好的学风塑造学生的学术品格。


李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一直没有离开对现实问题和底层群体的关注,其论文和著作,无不渗透着社会学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为社会学学科建设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的双重使命作出了突出贡献。身为师长,他是良师益友。他以自己温和雍容的形象、严谨勤奋的学风,感染了同行,引导着学生。

独寻真知启后人

  谆谆励后生

  走上了终生治史之路,用章开沅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始于革命的需要。先生先后就读于金陵大学历史系和中原大学,并留校工作。中原大学与华中大学等院系合并后成立了华中师范吉祥坊国际娱乐官网_www.well188.org,章开沅先生从此在该校讲授中国近现代史,并将自己奉献给伟大的教育事业。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章开沅先生毕生的志业。自执教以来,先生把教书育人当成人生最大的乐趣,在三尺讲台上勤奋耕耘60年。他注重言传身教,注重平等交流,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关心冷暖,对那些已经毕业的还进行追踪关怀。在研究生培养教育上,章开沅先生不仅传授历史知识,还甘当人梯,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学术研究,培养其创新能力。旅居海外期间,章开沅先生还积极与在外国留学或任教的众多中国青年学人联系,关心其学业成长。桃李满天下,文章惊鬼神。讲学广会友,寻道每怀情。侃侃谈国事,谆谆励后生。男儿轻聚散,唯愿海河清。此诗可以说是对章开沅先生治学育人业绩和崇高人格的逼真写照。

  宏丰著述泽后辈

  “史学的品格首先是诚实,这是学科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中外古今一切真诚学者的共识。章开沅先生称。他治学严谨,强调实证研究方法,认为如果没有扎扎实实的实证功夫,任何宏伟的学术巨构会成为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或许可以哗众取宠于一时,但很难维持于长久。正是秉持以上观点,先生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勇于创新,著述宏丰,让后辈学人受益无穷。

  其最大的贡献是先生自己总结的两条:将中国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推向国际让国际教会大学史走向中国。上世纪50年代,章开沅先生开始痴迷于辛亥革命史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有独到见解的论文,在海内外史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先生是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的先行者和推动者,实现了中国教会大学史的研究中心真正落户中国。此外,章开沅先生还在湖北地方史、中国早期现代化、南京大屠杀等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并多次获奖。

  追求真知浩然气

  章开沅先生的渊博学识备受世人瞩目,而他深厚的学养及高尚的人格风范更是让人折服。先生提倡史学应该保持自己独立的科学品格,史学家应该保持自己独立的学者人格。面对当代人类文明的严重缺陷和当今社会的腐败等丑恶现象,章开沅先生呼吁历史学家要有社会责任感,并将史学家定位为把历史与现实以及未来连接起来的桥梁,主张历史学家积极参与现实生活,贴近社会,和其他学科的有识之士一起,用自己的智慧与热情,创建健康向上、使人类免于继续沉沦的精神文明。

  作为一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义无反顾地投入维护历史真实与尊严的斗争中,这种浩然正气实为可贵。先生研读了贝德士文献后,相继推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等著作,为维护历史真貌和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提供了无可辩驳的铁证。此外,章开沅先生开始与国际著名学者池田大作对话,共同探讨以中日关系为主轴的有关人类文明重建与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等重大问题。在首届南京国际和平论坛上,他被授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特别贡献奖,为维护历史尊严、促进中日友谊、推动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老鹰亮翅问天高

  一生甘坐冷板凳

 

  60年的艰苦跋涉中,周来祥先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现实和教学要求,以追求科学真理为目标,甘坐冷板凳,数十年如一日,取得累累硕果。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280多篇,在海内外出版论著《论美是和谐》等20种,提出了一个原创性的美学理论体系,学界称之为和谐美学,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美学学派,人们称之为和谐美学学派

  在北京举办《周来祥美学文选》学术讨论会上,季羡林、张岱年、李希凡、罗国杰等学界泰斗和专家学者对周来祥先生的学术贡献和教学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赞誉,认为周来祥先生在我国当代美学家中,是著作最多、自成体系、成就最高的美学家之一

  和谐美学独树一帜

  和谐美学体系是一座宏大而严谨的理论大厦,是周来祥先生独创性的学术贡献。它提出了美是和谐的命题,并以和谐为起点展开美学范畴的辩证运动,形成独特的原创性的美学体系,这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创造的六种美学模式之一。同时,它把和谐美学运用于文艺美学研究,创立了一个独创性的文艺美学体系,是该领域具有奠基性意义的优秀成果。此外,它在中外美学史研究中创造了一种主潮范式,并都是从古代直写到20世纪末,被誉为是中国第一部宏观的美学通史和西方第一部美学通史

  季羡林先生说:周来祥教授独树和谐美学的大旗为中国美学界增光添彩。张岱年先生称周来祥教授的和谐美学是中国两千年美学思想的深刻总结,非常精湛,非常正确是对当代美学的重要贡献。事实上,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中,更显出它的学术贡献和意义,显示出其生命力。

  哺育群才各展异彩

  周先生说他一生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创建了和谐美学,二是培育了7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周先生爱才,招生时他若发现专业非常优秀而其他个别课考得略差的考生,总是一再力争予以破格录取。周先生同学生亦师亦友,晚上常常和他们一起漫步,一面锻炼身体,一面相互谈心。每逢过节,他总要把在校学生和留学生请到家里,共度佳节。周先生指导研究生,一是关怀爱护,二是言传身教,他一贯坚持正确方向,以严谨治学、不断创新、辛勤育人、默默奉献的精神,带出众多优秀的研究生。

  实事求是,严谨治学,质中求量,不断创新,是周先生学术人生的另一特点。周先生提倡独立思考,重学术创新,尤重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他讲课后,都要求学子们找出问题,提出批评,特别是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学子们也大都各有创造,各有特色,力求有新的发现。周先生的研究生中,绝大多数已经成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骨干,甚至成为全国重点学科带头人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有的说周门无孬种,还有的说周门无弱兵。周先生的学生大都做人正,做学问也正,再加上专业基础深、思维能力与研究能力强,所以一旦进入社会,很快就能作出突出成绩,彰显其优势。

  身先垂范育英才

  孜孜不倦 学识渊博

 

  罗芃教授从事法国文学研究迄今已近40年。他的研究成果数量并不算多,但是奠定罗芃教授在法国文学研究领域和其恩师罗大冈先生相当的成绩和地位的,是其著作的影响力,在译、著、编方面,他都取得了学界公认的成就。他曾参加过《巴尔扎克全集》的翻译工作,其译笔以准确、典雅、流畅著称,并获得我国翻译界最高奖项——彩虹翻译奖。他所著的《法国文化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和研究法国文化的专著,成为研究法国文化的必读书目。

  同时,罗芃教授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重点项目——《欧洲文学史》的编写工作,并担任第三卷和法国部分的主编。他不仅审阅各位作者的稿件,还要从宏观上制定法国文学部分的指导原则,确定所要介绍的作家,并且亲自撰写各个时期的概述部分。该书从立项到出版,历时近十载,可谓十年磨一剑。初试霜刃,就成为一部里程碑式的最全面、系统、权威的外国文学研究著作。

  严于律己 身体力行

  罗芃教授还常年为本系及外系研究生开设法国象征派诗歌法国现代文化导论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成为法语专业的骨干课,更是一种招牌课。学生们对罗芃教授教学的感受是学识渊博学风严谨,虽是朴素评语,却是对罗芃教授治学精神的准确评价。尤为令人感动的是,罗芃教授长期以来的身体状况不是太好,心脏、血压和腰椎常常出问题,但是他从不在学生面前有任何表现,以顽强的毅力,一直不懈地承担着法语系本科及研究生的重要课程,从不放掉任何一堂课。

  特别在当今风气之下,老师让学生为自己做诸如批改作业、编书甚至跑腿之类的事情,似乎已经变得稀松平常。以罗芃教授的身体状况和资历,让学生分担某些工作当在情理之中,无可厚非。然而,罗芃教授不仅一贯坚持带病上课,其他琐碎的小事也绝不肯让学生代劳。学生们在他身边,时刻感受到他虚怀若谷的气度,可谓如沐春风。

  严谨治学 挚爱事业

  罗芃教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诚信端正的学术品格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学生。罗芃教授从来不摆出一副将学问视如生命的姿态,但以病弱之躯完成的著译却不能不令人想到呕心沥血一词。罗芃教授对事业的认真执著,迥然不同于趋名趋利之辈,而是出自对文学的挚爱和对工作的责任感。罗芃教授一向用他严谨治学、宽以待人的风格教导学生们做学问。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罗芃教授总能对论文提出高屋建瓴的意见,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强加任何说教。他非常耐心,既在出现问题时严厉地批评与扶正学生,又能对学生给予慷慨的支持、宽容与理解。

  在学术上严谨治学、实事求是、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在生活中志存高远、淡泊名利;在工作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教学中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思想上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兢兢业业数十年,埋头从事高校教育工作的罗芃教授堪称优良学风的典范。

     罗芃,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他是新时期恢复研究生招生后的第一批研究生,师从法国文学研究泰斗罗大冈先生,毕业后被分配到文化部工作。然而,短短两年后,他就主动选择来到当时生活十分清贫、条件十分艰苦的北京大学西语系任教,无怨无悔。他从事法国文学史的教学工作,弹指一挥间,已有四分之一个世纪,见证了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起步走向飞跃、从介绍走向对接。近25年来,每一届学生都聆听过他的文学史课程,都是在他的引领下走进法国文学殿堂。可以说,他的教学工作代表了北大的特色,也决定着北京大学法语专业的优势所在。

  厚德博学 言传身教

  结合国情开展研究

 

  坚持正确的学术方向,并始终注意将学术研究与国情、社会的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是风笑天教授在学术研究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他20多年来的学术研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对我国独生子女问题和三峡移民问题的研究。

  作为目前国内在独生子女领域中研究时间持续最长、开展实地调查次数最多、研究成果最丰富、学术影响最大的学者,风笑天教授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独生子女问题的专著,发表了近40篇研究独生子女问题的专题论文,并多次应邀到美国和港澳台的大学访问和讲学,向境外学者宣传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及其影响。同时,风笑天教授承担了国务院三峡移民局的重点项目,带领学生赴湖北宜昌的三峡坝区开展实地社会调查,收集大量调查数据,撰写调查研究报告,为国家移民局科学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坚持追求科学精神

  “社会研究是一种科学的探究活动,科学性是其必须遵循的最高原则,科学精神是社会研究的立命之本。风笑天教授说。在实际的学术研究中,他也身体力行,朝之努力。

  他十分注意坚持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坚持实事求是,很少人云亦云。对他感觉到不科学、不严谨或者不正确的研究结果和论文,认真提出自己的质疑和看法。风笑天教授的实事求是精神还体现在他与同行进行的学术争鸣上。每当发现其他学者的论文结论存在偏误时,风笑天教授就本着平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发表文章进行商榷,很好地体现出风笑天教授推崇的客观、求实的科学探究精神。连被商榷的论文作者都给风笑天教授写邮件说:现在像你这样认真做学问的人太少了。即使是十分熟识的研究者,他也不会因为面子而放弃学术争鸣,总是认真地进行平等的对话和探讨,努力把问题搞清楚。对于其他研究者对自己论文的质疑和商榷,他也非常重视和认真回应,认为这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言传身教培养人才

  作为一名在高等学校工作了将近30年的普通教师,风笑天教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处处注意为人师表,努力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在学术上,他总是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会做到。特别是他所从事的社会学专业经常要深入社会的基层开展社会调查,这也是风笑天教授对学生指导最多、要求最多的一个方面。每次调查,风笑天教授都要亲自带领学生深入实地,并且从头到尾和学生同吃、同住,和学生一起翻山越岭入户访问,甚至几次调查途中都因劳累而病倒。

  对于学生们来说,风笑天教授既是严格的老师,也是慈爱的父亲,还是知心的朋友。学生们遇到各种生活、工作、事业、家庭方面的问题时,总是会打电话、写邮件向他诉说,寻求指导和帮助。风笑天教授不仅对自己指导的研究生认真负责,对所有他所教过的学生也都尽力尽责地给予帮助。在每一届研究生入校时,他都会认真地和他们作一次交谈,告知他们读研究生的意义和方法。虽然风笑天教授从来没有对其任何一个研究生的就业意向提出要求,但是,或许是学习期间受到风笑天教授的影响,他的研究生中70%毕业后都从事教师工作或走上学术研究之路。

  关注基层 师德芳馨

  学术不断创新

  从贫困问题入手,李强教授开始他的社会学学术探索。他创新性地从文化角度解释贫困的发生和延续,并较早地对大陆的贫富差别问题进行剖析,将贫困理论和中国的扶贫实践相结合。同时,李强教授提出认识中国社会特有分层现象的核心概念:政治分层经济分层。他发现中国社会下层的比例过大,阶层之间的界限更为突出,因而提出社会和谐的关键在于协调好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在宏观社会结构上要积极培育形成社会中间阶层的社会条件。这对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思路。

  在调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后,他致力于实现学科发展中的文理结合,尤其强调发展城市社会学、医学社会学这两个新的研究领域,并在北京什刹海地区的保护与改造、广西南宁市城市规划、建筑节能的规划和评估、奥运场馆设施落实三大理念的检查和评估等项目中,成功地实现了社会学的介入,迈开了社会学承担社会规划职能的步伐。

  关注底层群体

  李强教授的学术研究贯穿着一个基本的学术理念和追求,那就是在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关注社会底层群体,致力于缓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他从未间断对城市农民工、流动人口的研究。

  他指出,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主要就业形式是非正规就业,具有正向社会功能,为中国庞大的失业、流动人口和过剩农村劳动力留下了巨大的生存空间。因此,要改变目前的管理方式,采取扶持帮助的政策,以此来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在农民工的权利问题上,他从剥夺理论的角度,指出绝对剥夺降低以后,还要面临相对剥夺的问题。从精英循环的理论视角出发,李强教授认为农民工是农村中典型的精英群体,但他们就业局限于收入低、环境差且极不稳定的次属劳动力市场。因此,应该开辟流动渠道,取消对于农民工的种种限制,赋予他们自由竞争的就业选择,使农民工中的高素质者拥有上升到上层群体的机会和条件。

  治学精益求精

  社会学是一门注重实证的科学,调查研究是它的灵魂。李强教授学风严谨,在学术研究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对于主持的每一个项目,李强教授都会在研究设计、实证资料的收集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力求最大限度地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二十几年来的研究活动中,李强教授带着自己的学生,在调查中一起冒酷暑于南国,趟泥泞于中原,穿梭于田间地头、工厂车间。

  李强教授关心学生的学业和成长,定期召集学生进行研讨和交流,以自己的实际言行提供做人和做事的楷模,影响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对于学生遇到的困难和困惑,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他都不遗余力地帮助解决。在教学活动中,李强教授更是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门课程,传道、授业、解惑,无不尽心尽力。尽管被很多部门邀请为顾问,一些社会活动占用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他对授课工作从没有丝毫的懈怠。李强教授曾因劳累过度而晕倒在课堂上,但住院后他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课程,并为讲课而坚持出院。师德芳馨,不待人言。他对于教学的勤奋热忱,赢得了学生和同行们的尊敬。

栏目导航